close

2010年6月26、27日,台灣宗教學會在桃園縣觀音鄉的佛教弘誓學院舉行


2010年會暨「傳統宗教與新興宗教」學術會議,


兩天議程共安排了兩場專題演講、四部新書及33篇論文發表,發表人及與談人皆宗教學界的傑出學者。


 


我個人的主修及專長雖然與宗教無關,但是對於宗教卻有著相當的興趣


加上就讀輔大經濟系時期,曾經選修過釋昭慧法師所開設的  佛在人間等通識課程


當時就曾希望有機會能造訪位於桃園的弘誓學院,


 


或許是當年在心中默默種下的小小願力種子,在今年終於因緣具足,


得以藉由參加此次會議,順便一窺這座頗負盛名的佛學院


 


佛教弘誓學院   位於桃園縣觀音鄉大同村十一鄰121-5號 


我們一早從台北先搭火車到中壢  再搭桃園客運往觀音方向的公車


在"大同"站下車後,沿新富路一段走進來,道路兩旁多是水塘  稻田  及散落的  平房建物


約莫10多分鐘終於抵達  弘誓學院   下面是大門  


 


大門上的"鹿野苑"三字   其實是釋迦牟尼佛當年在印度初轉法輪之地,


該學院以此命名自許,可見其直入佛陀本懷的寓意與嚮往




 


不同於一般的台灣佛教寺院以及一般的佛學院


 


弘誓學院的建築物與整體外觀   感覺倒像是一般大學  只是綠草如茵  小橋流水  更顯清幽


 



 


我們在工作人員引領下順利完成報到手續,不過因為時間關係


 


我們已經錯過了一早的開幕典禮及團體大合照,


 




 


好奇的我們在第一場專題演講結束後,突然發現該佛學院內居然有座非常特殊的建築物  如下圖


 


大家或許可以猜猜看  這座不算小的建築物,究竟有何用處


 




 


猜出來了嗎,上面這座建築物是用來拍活動團體照用的,很特別的建物吧


 


當天會議主要是在該學院的"無諍講堂"舉行,從外觀上看來與一般佛教寺院建築大異其趣


 


遙想當年釋迦牟尼佛在印度說法,主要多以個人講經說法為主,  該佛學院取名"無諍講堂"應有深意





下圖是當天報到處,大家或許有注意到,這幾頂棚子上面印有慈濟的標誌


 


說來話長,慈濟的證嚴法師早年是由印順導師剃度出家,印順導師為台灣佛教或者說漢傳佛教


 


難得一見之大覺者,弘誓學院的昭慧法師雖非印順導師之嫡傳弟子,但其個人私淑印順導師思想


且在印順導師生前經常有書信及當面之請教,是以慈濟及弘誓學院在某種程度上,有所關聯


 


另外,在下圖中後方有棟建築物,名曰"尊悔樓"    該樓命名之來歷亦有典故


話說台北縣土城承天禪寺早年因"廣欽老和尚"駐錫,並常年舉辦各式法會,在北台灣香火鼎盛


廣欽老和尚圓寂後,承天禪寺由傳悔老和尚接任住持,個人早年有幸皈依於廣欽老和尚,


後又受五戒於傳悔老和尚,對於土城承天禪寺這座淨土宗道場,實有相當之因緣


 


有趣的是,弘誓學院師尊"印順導師"思想,並非傳統淨土宗派道場


照理說應與土城承天禪寺沒有太大接觸或關聯


不過弘誓佛學院早年建立之初經費不足,傳悔老和尚在沒有太多私交的前提下,


慨然將一大筆錢資助弘誓學院建築大樓經費,這不只令昭慧法師感到意外


個人對於傳悔老和尚當年之舉也是讚嘆不已,事後個人在讀到傳悔老和尚的"覓菩提"等相關書籍時


才對於傳悔老和尚為何會有此舉,稍稍有些體會


 



 


前面說了好多,但是好像跟當天的宗教研討會關係不大,接下來還是言歸正傳


台灣宗教學會這次舉辦的是兩天的傳統與新興宗教研討會


 





 


說實話,我個人最有興趣的其實是第一天早上由瞿海源教授所作的專題演講


<<新興宗教現象與社會變遷>>


瞿教授除了是國內政治評論團體澄社的重要人士外,其從早年至今多次以中研院問卷調查研究方式


對台灣社會變遷,包含宗教變遷等議題,進行過多次的研究


由他就台灣新興宗教現象與社會變遷進行專題演講,真是不二人選






 


在主持人昭慧法師簡單介紹後   瞿教授即透過power point方式  開始其演講


雖然整體演講時間並不長,不過其邏輯清晰  架構完整


對於何謂新興宗教?   何謂新興宗教現象?


目前主要的研究理論架構為何?    等議題多有清楚的介紹


 


印象中最有趣的應該是,瞿教授把外國學者   阿多諾 


原本研究星座專欄為何會在現今科技社會中的一般報章雜誌不斷刊出


所作的一篇研究文章所用的架構拿來延伸


他認為這個研究架構   其實對於研究新興宗教或新興宗教現象也很合適


大家不妨多想想這中間是否有其道理    


大家平常會注意閱讀報章上的星座專欄嗎??     如果會的話,這跟宗教信仰的差異為何呢?



 


之後有一場新書發表會







第一場新書發表會
主持人 林美容教授
發表人:陳淑娟教授    與談人:齊偉先教授  
    Contemporary New Age Transformation in Taiwan: A Sociological Study of a
    New Religious Movement

發表人:黃倩玉教授    與談人:丁仁傑教授  
    Charisma and Compassion--Cheng Yen and the Buddhist Tzu Chi
    Movement


 


個人因為沒有看過這兩本書,所以對於這場發表會興趣不高


倒是對於當天清華大學黃倩玉教授發表時的講話方式   語調  及內容   感到驚奇與意外


我只能說有點大開眼界......


但也因為這些教授的發表跟與談   讓我對於學術研討會有更深一層的體悟


 




 


結束早上的議程後,享用主辦單位精心準備的素食便當,用完餐後續至佛學院內參觀


該學院雖說範圍不大,但是學院中恰好有條小溪經過,因此有座竹溪橋


令人驚歎的是,這條小溪流溪水還算清澈,除了小魚優游其中外,更有烏龜徜徉其中


這在台北都會區是絕對難以想像的事情


 



 






信步繞行學院內,剛好來到法印樓前,取名法印樓,個人猜想應該與尊崇紀念印順導師有關


之前聽聞該學院內有設一印順導師紀念堂,猜想應該位於此樓內,遂脫鞋入內參觀



 


果不其然,在該大樓二樓內確實有印順導師紀念館,下圖中就是導師的舍利塔


最右邊的舍利塔,應該是慈濟證嚴法師特地拿來的


紀念堂中還有兩座印老的雕像,   感覺相當生動


 






 


下面這幅書法是已故法鼓山聖嚴法師    抄錄印順導師著作中的一段語錄墨寶


如今兩位台灣佛教巨擘   先後圓寂辭世,   睹物思人令人感懷


個人嚴格來說    算不上是認真的佛教徒,  不過有幸與兩位大師有過數面之緣


或是當面請法,    或是參加其主辦之大專禪學營,   當時真有如沐春風之感






 


下面是印順導師的髮舍利,印順導師晚年多在台中華雨精舍養息,   這些髮舍利應是華雨精舍所提供


遙想民國89年在雲林虎尾當兵受訓的假日,剛好得空去台中太平華雨精舍兩次拜見印順導師


蒙明印順導師的侍者  明聖法師慈悲,除了能頂禮導師外,甚至有機會能當面請教印順導師問題


記得當時我是先將台大經濟系熊秉元教授所寫的一篇  以經濟學分析金剛經的論文寄給印順導師


並在信件中表達   想要對於該文中的一些觀點就教於印順導師


導師當年已經90多歲,   身體也不是很硬朗,  但每天還是喜歡閱讀


對於我們當時唐突的去信請求拜訪,  也是慈悲應允,


依稀記得當時請益印順導師之問題是    佛教六度之中  布施是否最為重要或殊勝


布施是否有其特勝之處? 


只見導師回答,   金剛經中所言布施功德特勝只是一種說法


六度其實同等重要......(我們當時有錄音,已經將錄音轉交給福嚴佛學院妥為保存)


佛家說   "見法(髮)如見人"    聞法(髮)思人   令人感懷







法印樓的三樓是學院原本的大殿   也是原本學院師生早晚課頌用功之處


與一般佛教寺院大殿不同   僅簡單供奉釋迦牟尼佛    簡單莊嚴   也反應學院道風直指佛陀本懷




 


下午在台灣宗教學會舉辦完會員大會之後,    繼續進行論文發表研討










A廳
第一場專題研討會
台灣宗教的聖與俗
主持人 蔡彥仁教授
發表人:釋昭慧教授    與談人:盧蕙馨教授
    當代台灣佛教的聖俗悖論
發表人:黃運喜教授    與談人:游祥洲教授
    玄奘大學宗教學系文創課程設計理念與規劃     
發表人:陳文玲教授    與談人:侯坤宏教授
    台灣佛教徒的多元性宗教實踐與「入世佛教」的國際接軌
B廳
第二場專題研討會
台灣宗教研究之多元思維
主持人 蔡維民教授
發表人:王榮昌教授    與談人:蔡瑞霖教授 
    信念(非)正確性:由認知科學談起
發表人:林志欽教授    與談人:郭朝順教授 
    天台宗一心三觀法門之開創法
發表人:王鏡玲教授    與談人:林保堯教授 
    非緩之緩,非空之空——無垢舞蹈劇場的美學身影


或許是因為時間有限而論文很多之緣故,   同一時間有兩場研討會


我個人偏好第一場研討會


 





下圖左起是游祥洲教授   盧慧馨教授  蔡彥仁教授  釋昭慧教授  以及黃運喜教授


這場研討會  討論最熱烈的應該是游黃運喜教授所提出的論文


其主要是針對台灣當前宗教系所學生畢業後之就業問題  提出一些創意的課程安排


宗教系所在課程安排上應如何妥適安排   與其他文創產業結合  增加學生就業機會


與會學者對於  宗教旅遊導覽    宗教與茶道      宗教與殯葬業 等異業結合多有討論


果然是對於宗教的聖與俗   有相當直接及清楚的探討


近年宗教系所招生甚至是佛學院招生  乃至未來宗教研修學院招生  


學生出路的問題始終會被思考與提及





 


第一天最後一場論文發表會   同一時間舉辦3場













A廳
場專題研討會
宗教對話的理論與實踐
主持人 黃柏棋教授
發表人:葉海煙教授       與談人:黃懷秋教授
    宗教對話的哲學解讀
發表人:蔡維民教授       與談人:鄭月裡教授
    從馬來西亞的「阿拉事件」看宗教衝突與對話
B廳
場專題研討會
宗教儀式與宗教信仰
主持人 張家麟教授
發表人:李世偉教授       與談人:張家麟教授
    常中有變—日據時代台灣的普渡活動                                     
發表人:謝世維教授       與談人:馬上雲教授
    南台灣法教傳承與儀式初探:以醒心壇與和意堂為中心
發表人:劉國威教授       與談人:許明銀教授
    西藏佛教中度母儀軌傳承探討
C廳
場專題研討會
新與舊的宗教經驗
主持人 釋慧開教授
發表人:林本炫教授       與談人:林 端教授
    宗教信仰的變與不變
發表人:陳淑娟教授、陳杏枝教授 與談人:姚玉霜教授 瞿海源教授
    台灣民眾的靈修行為與經驗
發表人:郭文般教授、陳家倫教授 與談人:郭承天教授
    宗教:公民社會的助力?還是阻力?
發表人:趙星光教授       與談人:黃應貴教授
    社會變遷、意義詮釋與宗教改宗—望鄉布農族的宗教變遷經驗


個人對於林本炫教授   以及陳淑娟教授等    以問卷數量統計分析的論文較有興趣


所以選擇參加這場研討會,    這場研討會在學院內的嵐園舉行


以前在弘誓電子報或月刊上   時常見到"嵐園"之名   當日一見還真是小巧幽靜


也讓我們得以近距離的方式參與此研討會




 


誠如林本炫教授最後回應所言,    本場研討會感覺3位發表人原本發表的都很不錯


但是一經與談人評論後,似乎都一文不值  而且問題很多


其實就個人粗淺的感覺來說,  社會科學的研究中,   質與量的研究方法始終有其壁壘分明之處


若干學者對於問卷調查後所呈現的數量統計分析,   或因不懂其分析方法而抗拒


或就問卷題目不夠週延而有所質疑,   或對於直線解釋研究結果無法接受


但是,這些枝節上的詰問或是質疑,   均無損於這三篇研究以問卷調查方式統計分析所獲的的數據研究成果


頂多,我們可以就這些質疑所提意見,   再就未來問卷調查方式,   問卷內容設計再作精進及改善


但無論如何,以數量統計方法來研究社會科學或是宗教領域問題,


應該是未來台灣學界應持續努力之方向


我個人也期許並樂見中央研究院能發動更多相關社會變遷問卷調查


讓台灣學者就相關宗教現象或議題,有更完整的研究參考資料可供發揮


也讓我們一般民眾得以一窺台灣宗教變遷之現況




 


其實,  林端教授於會中所提台灣人一般宗教信仰是否會有多重信仰認同的情形,


個人認為十分有趣


簡單的說就是,   當有人以問卷方式詢問一般民眾,  他個人或他父母親之宗教信仰時


問卷本身是否可以容許有複選宗教信仰的可能性,


或者說,   台灣人一般宗教信仰中,   是否大量存在多重信仰之現象


例如:一個人又是民間宗教信仰  但是又兼有佛教   或是道教  甚至是一貫道之信仰


這或許本身就是一個相當有趣的問題


而其解答   更有待國內宗教研究學者來解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素食寶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